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改革简报第15期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19-10-28 14:54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村级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与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基层社建在村上,是供销合作社解决农民入社问题、密切与农民组织经济联系的创新之举,是农村综合改革背景下供销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关键之战。醴陵按照《湖南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通知》(湘供改组〔2019〕2号)要求,因地制宜推动村级供销社建设,实现了党建、村建、社建“三建结合”和党务、村务、商务“三务合一”,对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醴陵:村级供销社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醴陵市充分发挥村级供销社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多措并举开展为农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级供销社108家,主要开展农资经营服务、土地托管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同时涉及电商扶贫、信息进户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服务,为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完善“三建结合、三务合一”的模式。醴陵市委市政府把村级供销社建设纳入全市农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统筹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推进、同步考核验收。在村级活动中心一楼便民大厅设立供销服务窗口,临街设立经营场所和仓库,统一配置柜台、电脑、门牌、制度牌,内设土地托管服务站、电子商务服务站、农资供应站、农产品流通服务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由村支书兼任村级供销社主任,由村支两委干部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担任专干和监事。坚持负有限责任的原则,醴陵市社全资企业惠农服务公司对每个村适当投资,作为在村级供销社的股份,村集体参股资金不低于40%,并吸收农民以劳动合作、土地合作形式加入村级供销社。村级供销社接受市社的指导和监督,实行市场运作、自主经营的经营服务机制,实现村集体、供销合作社、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小农户共赢发展,构建了党建、村建、社建 “三建结合”和党务、村务、商务 “三务合一”的村级综合服务新格局。
二、推进“上联市社、下联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针对小农户土地抛荒严重的情况,村级供销社主动对接,上联市社土地托管服务中心和农资储备配送中心,下联农户,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全托和菜单式的托管方式,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工作,在全市掀起了土地托管服务热潮。花茂村供销社整合全村23台农业机械,设立二个农机作业服务组和一个农机维修组,新建集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中心1600平方米,新建农资储备仓库200平方米,托管小农户土地2600亩,用于种植水稻 2100亩,种植药材300亩,稻虾共养200亩。批发价销售给农户化肥300多吨,农药15吨,农膜50吨。东岗村供销社托管全村3000多亩土地,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小农户对接农资储备配送中心,开展农资配送服务,农资年销售额60多万元,对接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年销售额600多万元。
三、发挥“联合、合作”的独特优势。村级供销社以特色产业为纽带,把小农户发动起来、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栗山坝村供销社大力发展菊花产业,创办洪资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吸收小农户100多户,其中贫困户20多户,发展菊花种植面积400多亩。如今,合作社种植的菊花每亩能产出150斤干花,利润在8000元左右,入社农户通过工资分红、二次返利每年可增加收入3万元左右,每年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小农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擂鼓桥村供销社组建了金桥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1.3万亩标准化油茶种植基地,发展林下种养业,分产业创办了6个专业合作社,1个联合社,开办了日用消费品超市,庄稼医院。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全自动化的油茶籽收储、加工、销售中心,年收购茶果5000多吨,销售茶油近千吨,解决农民就业3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00多人,支付农民工资400多万元,小农户收入大幅度提升。
四、培育“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村级供销社把小农户纳入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体系,推动小农户依靠产品品质和特色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东冲铺村供销社立足当地特有的金沙土和独特的气候,发展甜腌菜产业,创立了“吕夫子甜腌菜”注册商标。如今,“吕夫子甜腌菜”不仅是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而且还是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富里社区供销社和保丰村供销社发动小农户规模种植丝瓜和茄子等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蔬菜3000多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带动农户800多户。同时,还投资新建了现代化育苗中心,蔬菜集散分拣中心,为小农户提供菜苗、农资、技术等服务,集中收储分拣上市,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链,“渌江春”牌蔬菜畅销长株潭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