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岳阳地区为例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25-02-21 16:40 【字体:大 中 小】
2025年2月21日,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阁辉带领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前往各县市区调研春耕备耕工作情况。岳阳市供销合作联社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农资保供稳价主渠道作用,提供便捷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岳阳新三湘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积极落实市供销社提前谋划、及早部署的要求,目前供销系统已储备种子、农药、化肥等各类农资近4.2万吨,各类农机1.05万台,组织技术指导团队13支。
一、存在的问题
1.农资保供“市场疲软”
农资保供市场不景气,“淡季不淡、旺季不旺”。近年来,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尿素、复合肥等主要农资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0%-30%,叠加价格波动、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淡储农资风险大。相对而言,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农业种植又易受气候影响,农民收益无法保障,农资淡储信心不足。如,2024年湖南洪涝灾害,汨罗地区农作物受灾减产面积高达20.195万亩。农资市场存在“无序竞争”,部分小作坊、流动商贩利用农民购买渠道少、贪小便宜的心理,以低价兜售劣质农药、种子、化肥。岳阳县某农户低价购买“超级稻”种子出苗率不足50%,此举损害了农民利益、耽误了春耕备耕,扰乱了农资淡储市场。
2.保供资金“弹药短缺”
春耕保供所需资金量大,普通复合肥单价在2000-3000元/吨之间,按往年岳阳供销系统淡储量计算,所需资金量达1.25亿元,如需进一步扩大储备量,资金压力成倍增加。供销系统农资淡储补贴政策保障不足,岳阳市级补贴仅200万元,复合肥补贴标准约40元/吨,政策覆盖面不广,稳价保供、调节市场作用有限。农业贷款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一般小而散,缺少优质抵押物和担保条件,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供给不足、程序繁琐,农户授信金额少、利息成本高,普遍对农资淡储意愿不强。
3.系统作为“粘性不够”
供销系统经营网络不健全,因承担春耕备耕服务的社有企业能力和规模限制,联合合作范围不广,存在“服务盲区”。如,岳阳是水稻主产区,涉农乡镇约105个,目前开展经营活动的乡镇基层社不足50个,占47.6%。同时,供销系统利益联结不紧密。开展春耕备耕服务基层主体主要是乡镇、村级供销社,而它们有的由市场主体兼任,自营或加盟经营,控制力不强,系统行为时有失灵,存在趋利而动的行为。同样,这也导致供销系统农资市场占有率不高。岳阳仅水田就有391.38万亩,但供销系统春耕生产保供约5万吨,占17%,农化服务面积约80万亩,占20%。与上游农资供应厂商洽谈,话语权不够,农资价格优势不明显。
4.农业主体“先天不足”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中老年人,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据调研统计,在家务农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比约77%。保供和农化服务用工季节性强。岳阳地区春耕生产集中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叠加气候影响,用工时间紧且用工量大,劳动力紧缺。同时,许多农民用肥习惯不科学,喜好使用氮、磷、钾单元肥和复合肥,而有机肥、专业肥、配方肥等“绿色农资”因价格高、品种杂、见效慢而不受欢迎,这也导致一定的市场供需矛盾。
5.农业技术“水平有限”
随着农业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对农户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户不仅需要掌握操作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需要懂得使用无人机进行飞防植保;不仅需要掌握24节气,按时令开展耕种生产,还需应对诸如倒春寒、寒露风等气候灾害,掌握大棚育秧、大田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不仅需要掌握“耕、种、管、收、储”技术,还需要会管理、懂经营,甚至要具备网络营销、现场直播等能力。如,2024年因气温突降,平江等地达不到育秧条件,农户只能抢时节紧急补种、重新育秧,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二、思考和建议
1.强认识,营造有序市场环境。组织系统人员深入一线,提前做好春耕备耕市场调研,深入分析市场形式,了解农户实际需求,精准制定农资储备计划,与上游企业沟通协调,确保货源稳定。完善稳价调控机制,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打破信息壁垒,供销系统农资以微利或“零”利润销售,达到稳定农资价格的作用。打响供销农资品牌,严格执行农资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制,推广“供销农资”统一标识,开展“假一赔十”承诺活动,增强农户对供销品牌、正规渠道的信任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联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督部门开展农资事项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增投入,打破资金制约瓶颈。发挥组织优势,整合系统上下资源,各经营主体联合合作,共同开展农资淡储,对接农资企业和肥料厂家,降低采购成本。发挥平台优势,利用好湖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线上进行选购农资、预约农化服务,统一调运、统一配送,减少中间成本。发挥信用优势,做强供销信息惠农服务有限公司,加强与“农信担”及银行合作,为农户提供“供销贷”、“农资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给予利率优惠或贴息服务,减轻资金压力。
3.拓网络,健全上下贯通机制。培育壮大社有企业,加快推进供销社传统农资流通企业向现代综合服务企业转型,健全乡镇、村基层经营服务网络,优化网点布局,探索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市级向县级、县级向乡镇双向参控股经营,强化控制权和监管力度,把控发展方向。发挥系统优势,精准掌握农资和农化服务需求,坚持上下贯通,联采联储、集采集配,争取上游资源,降低采购和服务成本。
4.促转型,加强农业主体培育。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多样化种植模式,如粮棉油、果蔬茶等,丰富季节性租种、分时段复种和共享耕作等模式,既可延长种植时间,又可缓解季节性用工紧张的问题。积极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鼓励开展农机植保服务、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吸纳更多青壮年返乡创业。春耕生产时节,组织专家技术团队,开展“送技下乡”活动,向农户传授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助力稳定增产、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5.优服务,提升为农技术水平。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介,聚焦服务主体需求,定期宣传农业政策、市场行情、农技知识等内容。提供“田保姆”服务,发展数字农业,开展农资直供、土壤检测、土地托管、产销对接、农技培训等业务,高标准打造“一站式”农化服务综合平台。提供育才服务,联合农业部门加强职业农民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户专业技能和实操水平,培养专业骨干人才,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