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食用菌研究所】产学研结合 打造“湘菌”千亿产业---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22-07-25 17:56   【字体: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查看菌菇生长情况。

近日,在湖南益阳沅江西南部的胭脂湖畔,一株株鲜菇纷纷破土“撑伞”,成为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仙菇”。

食用菌是一个传统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已发展成我国仅次于粮、油、果、菜的第五大类农作物。湖南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独特的条件。全省每年的农作物秸秆、壳皮、木屑、竹屑等副产物达100亿公斤,加上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丘岗山区林木丛生,洞庭湖区大片芦苇,都极适合于食用菌开发。目前,全省食用菌栽培品种已有60多个。

近年来,湖南省供销合作社提出打造“湘菌”千亿产业,作为省社下属单位的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围绕种质资源、高效栽培、精深加工3个业务科室打造了“1+3+N”的食用菌科研发展新模式,为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研发推广新菌种

沅江素有“芦苇之乡”的美誉,芦苇面积达45万亩,年芦苇产量大约35万吨。以前芦苇主要用于造纸,但2018年造纸企业退出后,芦苇失去了经济价值,90%以上芦苇被弃收。这既浪费了资源,还污染了环境。

“在芦苇丛中,时常能发现美味的食用菌,当地人称之为‘芦菌’。”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宇介绍,在2017年,研究所团队深入沅江芦苇地收集野生菌株时发现了芦苇菇新菌株,并与当地的湖南省光亚食用菌有限公司合作,以芦苇为基质,开始人工培育芦苇菇。

一亩芦苇菇就能消耗20吨芦苇。整个洞庭湖的芦苇资源不仅被利用起来,湖水污染问题也得到解决。2019年年底,研究所培育的芦苇地野生芦苇菇3个优势品种——胶状磷伞、春生田头菇、大球盖菇上市,每斤芦苇菇售价15~25元,很受消费者欢迎。

“这几种驯化的芦菇都属于中高档行列,培育芦菇的产值是以前种植芦苇的10倍。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开始了大面积推广。”光亚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跃龙说。

2020年3月10日,沅江市成立了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以推进芦菇产业发展。预计今年,沅江年产芦菌将达10万吨。

除了芦苇菇,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湘杏98,作为工厂化生产的专用名种,在全国近20个省、市推广,年产值近50亿元。此外,食用菌研究所还选育出适宜全省轻简化栽培的优质香菇、竹荪、羊肚菌、姬松茸等新优品种30多个。“我们还承担部分种业服务功能,每年对外提供各类食用菌母种3000余份、原种2万多瓶,保证了部分农户和企业的用种安全。”张宇介绍,2021年,芦苇菇、球盖菇、黑皮鸡枞、羊肚菌等10多个品种与配套技术落户生产企业,多项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被企业开发应用,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发展的新起点。

目前,研究所选育的优良菌种已累计在长沙、株洲、衡阳及怀化等地辐射推广2000多亩,新增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答疑解惑 护航产业

今年4月,长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终于恢复清零。恰逢许多食用菌品种播种的关键节点,许多天来坐在办公室心急如焚、忧心忡忡的食用菌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决定到生产第一线去看看。

4月28日,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组来到了平江县伍市镇和长沙县开慧镇、福临镇。在伍市镇灵芝种植现场,食用菌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姜性坚认真细心查看田间灵芝培养情况,并对现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技术指导:灵芝培育基质杀毒不彻底,酸碱平衡度应保持在PH值8左右;菌种套环在菌种长满后应第一时间取下,并用低浓度石灰水进行消毒;灵芝生产场地应该覆盖遮阳膜……临走前,姜性坚又反复叮嘱农户,什么时间消毒、怎样消毒,一天打几次水,怎样调控培菌基质的干湿度等。

对于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来说,他们一年里多半时间都在乡下。在企业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在食用菌大棚里,他们不厌其烦地为种植户讲解不同季节、不同品种怎样栽种,并根据不同的季节、企业的实际情况、生产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品种搭配。

“如果不是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给出指导意见,我们也不可能获利这么多。”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凤岩山村昌盛合作社理事长何世全感激地说。何世全所种植的赤芝(灵芝)是我国名贵的药材,自古就有“仙草”的美誉,市场行情看好。研究所专家建议何世全扩大灵芝种植规模,在采摘灵芝的同时,要考虑到灵芝孢子粉的收集。这样一来,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它的产值就增加了一倍。

作为全国四个省级食用菌专业科研机构之一,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60多项,制定地方标准20余项,研发新技术40多项,服务基地50多个。

“我们经常开玩笑地说,不是在基地里服务农户,就是在去基地的路上。”张宇表示,为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所的专家总是深入一线收集问题、解决问题、指导生产,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食用菌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制定标准 引领发展

除了提供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相关社会服务外,食用菌研究所还负责制定食用菌相关技术和生产规程,告诉种植户如何种、何时收。

去年12月24日,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食用菌省级地方标准评审会,评审并通过了食用菌研究所牵头制定的黑皮鸡枞、春生田头菇、金耳、珊瑚状猴头等四个珍稀食用菌省级地方标准,相关技术规程的研制属国内首创。专家组一致认为四个珍稀食用菌品种颇具特色,栽培技术与质量规范国内领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内容科学、参数完备、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湖南农业特别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究所还牵头编制了《湖南省千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湖南省千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千亿‘湘菌’发展目标。”张宇表示,希望通过食用菌研究所的努力,提升菌种的自主创新能力,把种质命脉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实现菌种资源的储备与优化,从而加快菌种生产效率、提升菌种质量,大幅提高食用菌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食用菌研究所】产学研结合 打造“湘菌”千亿产业---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

2756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