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永州】四十年,改革开放与我们的生活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18-09-07 00:00   【字体:

1978年前,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粮、油、肉、糖、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皆是凭票供应。那时,能购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类货物,是极不容易的事。40年后的今天,冰箱、彩电、智能手机、电脑、汽车、宽敞的楼房早已是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日常。这些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不断升级、变迁的发展进程,让人们感受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翻天覆地变化和日子蜜般甜的滋味,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

    一、衣,从灰黑时代到时尚前沿

40年前,那时所有人身上的主色调基本都是绿、蓝、黑、灰,颜色稍微亮丽一点的衣服根本没人敢穿,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指责。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一个家庭对于着装上的开销非常有限,人们的衣着穿戴依旧单一朴素。上世纪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银幕上的“红裙子”让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街上流行起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进入新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世界的不断丰足,人们对穿着的要求似乎不再执拗地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时尚的定义更没了绝对的界限,穿着更成为了体现自身气质、品位和态度的一种表现。

40年服饰的变迁,老百姓的着装风格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隐于背后的,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可以说,服饰的变化直接映衬着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消费等方面的变化。

二,食,从解决温饱到健康养生

40年前,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城市居民每户一个购粮本,上面确定人数、购粮时间,每月购量明细,一本流水账,记录着上月节余和累计节余情况,只能节余,不允许赊账,市面上常见的蔬菜只有土豆、萝卜、白菜等。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市场上的农产品变得丰富了,流通的农贸市场应运而生。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如今的文物古董。粮食、油盐酱醋糖,各类副食品,猪肉、牛肉、鸡鸭鱼,应有尽有,多得不计其数。农家乐、饭店、酒馆,举目皆是,餐饮行业一片繁荣。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涨,鲍鱼、海参、甲鱼、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餐、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驻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吃遍世界。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吃面食要吃粗粮,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了鲜货上,而不是价格的高低。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防衰老,什么食品能保持酸碱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也在21世纪初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40年前买啥都要凭票,还限量供应;40年后的今天,我们只需要动动手指扫个码,天南地北、国内国外的各种美食就送到了家。饮食的变迁见证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住,从生存空间到生活空间

40年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土砖房。房内的锅灶十分简陋。烧锅煮饭,大多燃料是柴、竹槁,嵇杆等。床则就更陈旧了。有的虽是木瓦房,但无能力装修,墙壁空空,用柴捆、晒店围挡,凑合着将就居住。地下无地板,坑坑洼洼的土地,一漏雨,堂屋也是稀泥浆。厕所普遍简陋,有的人户,仅用一草席做门,又脏又臭。一般家具,无非简单的桌凳。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住房逐渐发生了变化。新修的木房,砖混房在农村巳成普遍。但凡新住房,普遍增添钢筋,抗震性能加强。房内安有地砖,墙砖。卫生间,厨房也趋向城市的潮流。床上席梦思床垫等一应铺陈新色。油灯早巳被人们遗忘。电灯,LED节能灯,彩灯进入家家户户。90年代,一幢幢新楼房,展现在眼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的保护伞。家家户户都接通了水和电,既可使用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栋栋新型住宅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高层住宅、复式楼、花园别墅、经适房、廉租房,可以适用于不同人群的选择。

40年来,中国住房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住房完成了从窑洞、土坯房、砖瓦房到小别墅的变迁;城市住房完成了从平房到筒子楼、楼房,再到高档住宅小区的华丽转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改革开放给每一个家庭带来的最大实惠--居有其所,安享人生。

四、行,从基本靠走到便捷出行

40年前,大多数人出行“基本靠走”。上世纪70年代,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当时的自行车价格和人们的收入相比,相当昂贵,而且购买时不光要钱,还要自行车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个梦想很难实现,能买到一辆自行车是一种荣耀。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上世纪90年代,公交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方便出行的三轮车和出租车也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如今,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具备了汽车消费的能力,不少市民告别了自行车、摩托车,将私家车作为日常生活出行的交通工具,这是四十年前的普通人不敢想的事情。私家车的大量出现,改变的不仅仅是出行方式和效率,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现在,包含专车、快车、顺风车等多项业务的网约车进入大众的生活,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刷新着市民对打车的新理念。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的脚踏板,踩不出故乡的月影;改革开放后,高铁的风驰电掣,坐地日行八千里程。”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出行方式变化的生动概括。出行方式的改变,也见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几十年里改变的不仅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

4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宝贵经验,带给我们前行的坚定;已经创造发展奇迹的社会主义中国,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

 

【永州】四十年,改革开放与我们的生活

827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