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才:乡村振兴要注重“三个统筹”︱2019全国两会·湖湘问策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19-03-06 22:00 【字体:大 中 小】
翻开李云才的履历,“农业”始终与他息息相关。从1978年开始学习农学专业,到如今担任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李云才和“农业”的缘分绵延几十年。
“要深入调查研究”是李云才说起“三农”问题时反复强调的关键词,用脚步丈量才能出真知灼见,这来自于他几十年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心得。1996年,李云才最早在全国提出的“小城镇 大战略”被写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而他作为参与者的“多领域多结构生态农业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0年前,农村的改革在萌芽;40年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当时。李云才拥有厚实的农村、农民和多方面的知识,注重调查研究,对农业领域看得多、看得广,对新情况、新问题永远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对乡村振兴作出顶层设计和细化部署。李云才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好乡村振兴则有‘三个统筹’至关重要”。
“三个统筹”思考
3月伊始,迎来2019年全国“两会”,这已经是李云才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二年,去年他带了5份提案,均与“乡村振兴”有关。2019年,再次从湖南到北京,和农业打了几十年交道、要说好“农业话”的李云才一直在思考,今年要如何解剖麻雀式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案要注重质量和办理实效,提出的建议只要能解决几个问题的关键点,也许难题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三个统筹”是李云才正在思考的问题,李云才认为,要做好乡村振兴的文章,首先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其次要统筹好三农队伍建设,然后要统筹好政策保障。
“2020年要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如何确保摘帽后不返贫问题?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李云才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其中必然涉及到人才如何“沉下去、留得住”,该如何统筹三农队伍建设?李云才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两方面,一是干部队伍培养,要打通乡镇与村级干部互通互融的机制,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干部队伍尤其是年轻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使农民更有尊严,持续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第三就是统筹政策,要将有利于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和政策保障相结合,构建稳定可持续的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李云才说,要让农民能够有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在职业中发挥潜能。
“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
“要用心感受生活,用脚步丈量实际的厚度,用实事求是的精神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分析,用担当的精神建言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李云才分享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这一年的感受。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李云才的“哲学式”履职方法论,看似朴实无华的道理背后,也是他几十年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心声。“用好政协委员的话语权,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探索问题的内在规律并反复深刻不断琢磨深层次原因,找到能够标本兼治、更多是能治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切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
履职这一年,李云才最难忘的是于2018年8月份参加了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并发言,说的还是老本行农业。为了提出有操作性又有温度的建议,李云才先后在湖南5个市进行调研,并赴外省进行对比调研。
而令李云才感触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责任在肩”的,还有2018年的提案办理。李云才说他提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提案,水利部不仅进行了回应,同时还在中国水利网上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建议进行采纳,接下来将在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上采取相应措施。
“农村产业融合的提案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等多个相关部委的详细回复。”李云才说,政协委员要为民代言发声,一定要说得准说得对,要真正发挥好建言献策的作用。
对话
“标本兼治,久久为功”
► 《文史博览·人物》(以下简称“人物”):说到乡村振兴战略,您提到了您对“三个统筹”问题的思考,那么在您的调研过程中,是否有触动您的具体案例可以分享?
李云才:在湖南娄底新化县,中医药材“黄精”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之一。黄精喜阴凉潮湿的生长环境,适合中高海拔山区生长。新化县大部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地处中高海拔山区,黄精产业的大力发展能与产业扶贫深度结合。目前,新化县已有17家企业、合作社与2722户共计8211位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黄精给当地贫困户实实在在带来了“黄金”。
为什么过去也种植黄精但没有带领当地贫困户大规模脱贫致富?相对而言,过去黄精的种植无组织化。近两年随着合作社的带头,组织化地种植培训,也令黄精药材产业形成了规模化效益。这也说明了“统筹”的重要性。
► 人物:您在建议中提到要“统筹推进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能否再介绍一下您的具体思考和建议?
李云才:脱贫攻坚既有阶段性目标任务,又是一项动态管理的战略任务。要统筹推进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坚持和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需要标本兼治,久久为功。要充分激发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内在动力,扶贫、乡村振兴与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在外部条件上,以提供公共产品、基本保障、制度安排为重点构建支撑体系。社会力量要与实施主体和政府共扶乡村振兴。
“农民的工作是一项生命工程”
► 人物:您的观点中说要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对于打造这样一支“主力军”,您认为还有哪些要突破的短板?
李云才:不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农民本身,现在普遍的观念里都还没有把“农民”当做一种职业。要培养这只“主力军”,首先要形成职业身份认同感。古语有云“农者,天下之本也”,农民的工作是一项生命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前段时间看望了快递小哥、清洁工,让大家印象深刻。其实,不同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不存在高低之分。打造新型职业化农民,要有职业使命感、神圣感和自豪感。职业化农民本身,也要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政策意识、农产品安全意识等等。
► 人物:是否有可借鉴的经验?
李云才:法国虽然和我们国情不同,但是他们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2017年法国农业部的财政预算有三分之一用在了农业教育上。而持续数十年的全力经营,法国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和再教育体系。呈现出多个特点:首先,想当农民需“持证上岗”。要想从事农业经营农场,必须先要获得农业专业证书。其次,农业学校和农业培训点众多。三是“农学生”补贴高,生源多,数量多。法国政府为每个学农的学生提供大量补助。四是注重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和从业后的再教育。法国农业教育体系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负责提供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另一部分则专门从事农业高等教育。
► 人物:农民职业身份自我觉醒的同时,其实整个社会也要营造重视农耕文化的氛围。
李云才:是的。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打算提交一份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的提案。农耕文化,从远古走来,犹如涓涓细流清脆不息。它,成为中华文化之根——神农尝百草,天地共相融。农耕文化成为五千余年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在工业化、全球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农耕文化逐步消失。表现在传统村落加速消亡、生物物种加速消亡、传统耕种方式加速消亡、传统技艺加速消亡。
► 人物:优秀农耕文化也是优秀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它的保护,您是否有具体的建议?
李云才:我有7点具体建议,这也是我对这一问题进行大量研究后的思考。要在乡村振兴中要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为载体,弘扬乡村文化特色;要保护传统自然村落,以民居民俗民化为载体,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要保护古树、古木、古存遗迹,以生态文明为载体,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保护地理标志品牌,以产业为基础和载体,弘扬区域特色产业文化;要保护非遗文化,以乡间无形“奇、特、美”为载体,弘扬农艺工匠精神;要保护农耕文化的首创精神,以节庆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保护涉农企业优秀文化的成长,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弘扬宁静守制的乡村人文生态。
► 人物: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对2019年的履职有哪些期待?
李云才:首先,在全国两会期间我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多角度提出提案。其次,在接下来这一年的履职中,也将会围绕全国两会精神和最新要求,进一步履职献策,提出有质量的提案和建议。
李云才:乡村振兴要注重“三个统筹”︱2019全国两会·湖湘问策
827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