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湖南:强基强能 持续激发供销合作社发展新活力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24-12-03 17:23 【字体:大 中 小】
近两年来,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全面推进“强基强能”工程,坚持强基层重覆盖、强基础重服务、强平台重赋能,围绕“激活力”“提能力”“聚合力”“强动力”,在基层供销合作社夯基固本、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社有企业改革突破等方面吹响了新号角、探索了新路径、迈出了新步伐,展现了新作为。
金融服务新业态
“自从供销合作社和银行开展合作后,村民取小额现金方便多了。”长沙县青山铺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彭俨姿说,过去,村里留守的老人们取现金都要去距离较远的镇中心,十分不便。现在,金融机构入驻了村供销合作社,能够提供小额现金兑换服务,极大方便了附近村民生产生活。
2023年以来,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扎根基层的优势,主动适应农业农村金融需求,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合作方式、拓展服务模式,实现“供销+金融”的有效对接。
随着省社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平安产险、中华联合产险等机构省级层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共建基层网点联合发文,多种形式金融服务正式落地,“供销合作+”内容不断丰富。今年4月,湖南省社成为中国工商银行的“数字金融伙伴”,工行湖南省分行将1308家基层社纳入其金融服务网点,社银共建,推动基层社网点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在湘潭,工行雨湖区支行与易建河村供销合作社达成合作,明确了业务合作补贴保底金额,并为村供销合作社建设的“供销优供”超市提供收银系统,量身打造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
8月,湖南省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太保产险湖南分公司联合推出的“为农保险”正式上线省社“巧供网”数字供销平台。“为农保险”首批4款产品聚焦基层社“赋权赋能”及业务拓展、小微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在生产经营和农民在人身安全等方面的保障需求,涉及财产、责任、人员、健康等保障范围,具有保障全面、性价比高、理赔便捷等特点,进一步从保险供给侧帮助农民提升风险防御能力。
目前,“巧供网”平台将530家银行机构、101家保险机构在内的6513家涉农组织串联起来,直接面向农户提供5800余项含金融的惠农服务,力求解决“农民到处找服务主体,服务主体到处找市场”的难题。
此外,省社还携手工行湖南省分行,针对全省系统创新推出了“农资e贷”产品,以受托支付、资金封闭运行的方式解决农资赊销问题,低利率、长周期的金融产品为更好地开展农资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联合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新业务、研发新产品、优化新流程,省社以最短时间帮助社有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燃眉之急”,先后为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湖南新三湘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解决授信贷款17.49亿元,为做好供销主责主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金融服务加持,更贴近农民需求的“供销合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供销合作+”,既是全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再夯实、服务领域的再拓展、服务能力的再提升,也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蓄足力、赋新能。
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形态
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一般早稻成熟后就必须马上抢收、抢种,以便充分利用夏秋的光热,为晚稻的生长抢出时间。农时一旦延误,晚稻收成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遇到“寒露风”天气,甚至可能绝收。现在,“双抢”在三湘大地已不多见。
“普通育秧一般需要25天左右,但我们引进了新的循环式运动育秧平台和技术,一粒稻种只要17天就能成为可以下田的秧苗。”湘潭县排头乡供销合作社(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水平有些兴奋地介绍。比普通育秧时间缩短了将近一周的“早育”,让“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辛勤农民,在顺利抢夺农时的过程中增添了更多的周旋余地和底气。
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探索高效率、高性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在稳生产中降成本、在强管理中增效益,一直是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宁乡市双江口镇供销合作社(湖南极和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打造“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将地块数据、农机操作、作业报表、作业补贴、安全监管等项目纳入数字平台管理。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和建议,在大田管理、农机作业等方面及时发布管理信息、精准开展农机作业量结算,每年可减少人工成本20余万元。
彭水平在如何通过优化人员管理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方面,同样有她的独到探索,概括起来是“四定”,即通过对田间管理员定产量(按照双季每亩1500斤分配到人,超出部分由田间管理员和合作社六四分成)、定成本(全年双季稻每亩总成本控制在1900元至1950元)、定报酬(每名管理员负责100亩至150亩稻田,每月底薪1500元)、定奖罚(年底按总产量评选一二三名并奖励),解决水稻种植中的管理不到位、出工不出力、广种不增收等问题。
在湖南农业大学读硕士的喻超,同时经营着宁乡县回龙铺镇供销合作社(田园牧歌农场)。他表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土地红利”要效益,他和他的团队流转了1200多亩田地,带动当地125户农户开展以“稻+虾”“稻+鱼”为主导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积极引进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学者,每年为农户进行两三次免费培训。同时,以每尾低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为农民提供虾苗、鱼苗,免费开展水肥管理和病虫害应急防控,保障在稻谷不减产的基础上,一亩水田还能产出“稻花鱼”150斤左右。公司以保底价格收购农户鱼、虾、稻产品,今年他们以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稻花鱼”,一亩水田增收2000余元。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夯实土地集约高效,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这是长沙市望城区绿地生态农庄孜孜以求的目标。《浏阳刘姐蔬菜基地技术方案》《露地辣椒种植技术方案》《露地十字花科种植技术方案》……绿地生态农庄技术总监何文平展示着最近为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量身打造的配药配肥方案。他表示,辣椒产量较高、收购价格不错,辣椒种植是附近菜农的首选。此外,只要规划和服务到位,每年开展2季辣椒种植也能够实现,按每亩土地种植2200株、每株出产2斤优质辣椒计算,比种植1季要增加收入6000余元。
社有企业改革新考量
“省社直属企业要在系统集成中深化改革,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增强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效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省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劲松说。
系统集成,在湖南省供销集团这里有更加特殊的含义。该公司通过整合人力资源、科学技术、数据共享、功能模式、业务管理等领域要素和资源,进一步引进人才、厘清社企边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全力推进“打造一个平台,构建五大体系,做强十大项目”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在系统搭建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要素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系统集成的巨大优势,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省供销集团的坚定回答是——全面激活人才“智慧引擎”,全力推动十大项目的落地见效。 “巧供网”项目第一期开发已全部到位,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近4万人;农贸市场项目在株洲荷塘区、长沙高新区已签订运营开发协议,今年年底前至少运营2个;红色文培项目与毛家集团携手推进,已在韶山举办8期培训班,培训2500余人;“供销优供”超市已开业50余家。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环境下,省供销集团各项经济指标逆势上扬。截至今年10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88亿元,同比增长18.00%;上缴税收2996.61万元,同比增长10.33%。赵劲松表示,公司对完成年度目标充满信心。
“供销合作社改制后,部分社有企业历史债务沉重,涉税问题较多,社有资产产权不清,职工安置、补偿、社保欠缴等多种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欠账较多,影响了社有企业发展。”岳阳市供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刘江波介绍。
前段改革的阵痛、沉重的包袱,是供销合作社难以回避的历史。省社主动协调、积极争取相关省直单位支持,推动化解系统职工欠缴养老保险等难题,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轻。
除了深入落实“缴一办一”政策,为改制企业职工谋福利,岳阳市社还专门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办,全面统筹解决市社下属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岳阳市社成立市供销总公司,对机制僵化、经营萎缩,陷于停业、瘫痪状态,生存难以为继的企业进行破产处置,实行“一企一策”,开展产权清算、债务剥离,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处理各种“后遗症”;对业务还有一定发展前途、资源尚可利用的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盘活整合有效资产资源。
“公司跨境电商事业部成立第一年的营业额约10万元,第二年就突破100万元大关,下阶段我们的目标是500万元以上。”省茶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彩艳对新开展的跨境电商业务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湖南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省茶业集团及时调整茶叶出口贸易体系,由偏重欧美市场向同时培育中亚、非洲等地市场的多点开花格局转变。公司跨境电商事业部“借船出海”,特别是“借洋船出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出的重要路径。
王彩艳表示,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增强了公司在出口贸易中抵抗风险的能力。目前,省茶业集团打造了全新的跨境电商运营团队,与亚马逊等平台合作开展半托管式营销,全力打造湖南茶业跨境电商的全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