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夯实经营基础 全心服务老区“三农”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 时间:2011-11-09 09:29 【字体:大 中 小】
平江县供销合作联社
平江供销合作联社下属12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和8个县属公司,共有干部职工3300多人。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上级供销工作指示精神,围绕平江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平江供销社工作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实力供销,服务老区“三农”为航标,着力在整合改造社有资产、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和强基固本上下功夫,克难奋进,全面促进了供销事业快速发展。2008年被省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全省十佳县级社”,连续四年被评为“岳阳市综合工作先进单位”。南江、长寿供销合作社进入全国百强基层供销合作社行列。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基固本,在理顺系统管理中加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供销社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经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及时调整决策,把工作重心放在理顺系统管理上,坚持一手抓好基层社的建设与发展,一手理顺县属企业的管理,扎扎实实强基固本。
(一)强化基层建设,巩固服务地位。平江供销社工作的特色在基层,潜力在基层。全县十二个大基层供销社设置至今保留,组织健全,运转正常,有各类经营门店近900家,经营场地总计约17万平方米,覆盖农村基层人口 70多万。在抓基层建设上,一是注重基层班子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管理班子,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实行县社党委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制,加强基层工作的协调与沟通。二是抓好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坚持实行千分制考核实施办法,明确企业工作目标,严格奖罚兑现。三是注重指导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基层社协调优化外部环境,解决疑点难点问题,如去年不少基层社搞资产开发改造工作,我们协调有关部门关系,帮助减少各类费用近90余万元。自2008年以来,我们通过摸底考察,基层班子均能胜任本社工作,战斗力不断增强,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二)深化公司改革,增强服务能力。坚持“扶强削弱”工作原则。一方面从各个环节入手,培育主业突出,运转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县属生资、华腾、日杂等公司,帮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如县农资公司近年通过改制,形成了以县社控股,公司员工入股的现代农资股份制“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对停止运转,资不抵债的县属企业坚决进行“消号”。如去年实施了对停产17年的兴宏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酱制厂)改制,共买断36名职工工龄,分流职工21名。近几年县属公司的改革改制工作基本上都是朝着“实力重组、健康有序、后力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谋划立项争资,提升服务后劲。近几年,我们抢抓机遇,及时转移工作重心,加强对上衔接和对外推介,有效进行项目对接、包装。三年来,我们以“新网工程”为突破口,围绕农资、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等申报了一批项目,共到位项目资金近400万元,特别是近两年向上申报项目14个,到位资金达到316万元,其中有惠农专业合作社、旺农农资配送中心等3个国家级项目,有栗山边贸物流市场建设等8个省级项目,项目资金每一年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发挥优势,在提升服务功能中唱响品牌
流通是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搞活流通是供销合作社的基本职能。我社坚持发挥“点多线长、扎根农村”的优势,大力推进“新网工程”,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重塑了供销合作社形象,唱响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旋律。
(一)因地施策,建立农资连锁配送网络。县社根据原来农资网点依区域建制分布的特点,以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各基层供销合作社为“龙身”因村布点,建立全县农资配送服务网络,在各中心乡镇设立配送中心12个,批发站5个,发展村级农资配送点385个,配备经营人员526名。并争取了国家商务部批准设立120多个“万村千乡”网点。近三年,全县年均实现农资销售1.2亿元,其中,农资配送销售6000万元。农资配送网点除方便了广大农民外,还有力地支援了国家扶农政策的落实。如去年秋,我社全面独家履行了省政府有关秋粮晚稻补贴政策,依托农资配送网络的便利,紧急调拨的近千吨肥料直供全县田间地头,确保了农民急需,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因地制宜,组建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县社立足本地主导产业和有关乡镇的特色产业,指导企业创办专业生产合作社8家,现已有入社社员1500多户,年产值8200万元,助农人平增收1000元以上,产生了较强的的带动效应。如由钟洞供销合作社创办的惠农综合专业合作社有300多户农户加盟,被列入为全国百强示范专业合作社,并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在药材主产区伍市镇的湖源村,由县联合贸易公司领办的湖源白术专业合作社,租地600余亩,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股东以现金加入,按股份分红的管理模式,与北京同仁堂达成包销协议,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操作模式。目前,合作社入股农户由当初组建时52户增加到了120户,带动周边农民种植的有582户,农民亩平增收1000元以上,2010年专业合作社产值已达到1800万元。
(三)因地设点,创建日用品流通网络。充分发挥乡镇供销社经营场地交通便利,物流集中的优势,以全社35家超市为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的“骨干”,依托这些超市设立加盟点,在连接村建立“便民店、放心店”,实行统一服务,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所有直营点和加盟点都统一供销合作社标识。目前,全县共设立生活资料点718个,其中农村便民店580个。把过去只在城市才能享受的消费、服务搬到了农家,提升了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进一步树立了供销合作社“三农”主力军的形象。
三、整合资产,在改造创新业态中壮大实力
近年来,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统筹部署,围绕社有资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改造开发与整合,使经营场地全面更新升级,壮大了供销社实力。
(一)多元合作改造资产。在上级供销和县社的指导下,各企业广泛发动干部职工以及社会人士融资或入股参与经营,保证资产改造所需资金。近三年共筹措各类资金7403万元,累计改造资产面积100280平方米,各类中小型门店565个。通过内部集资,外部股份合作、社会联办、边做边售等不同融资方式,全社资产增值达4000多万元,激发了供销社的发展活力。
(二)筑巢引凤盘活资产。资产的开发改造利用,仅靠供销社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借助国家政策和地方党政的支持,采取借鸡生蛋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是近年我社在资产经营方面的主攻方向。县社以开放促开发,运用市场信息和各种媒体积极对外招商引资,采取灵活的场地选择,优惠的引资条件,双赢可行的操作方式,吸引了县内不少具有经济实力的商贾投资我社兴业。最初,我们从联贸公司的供销大厦对外招商开始,引入资金300多万元,改建成大型的服饰超市,使难以运转的原商场得以重新启动,年均增效50万元。据统计,近几年共引进县内外项目22个,招商引资4900多万元,建设生产经营场地30000多平方米,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三)公开招租提升资产。供销社实行内部承包经营以来,存在着一包了事、包而不管、标的过低等弊端。对此,县社及时调整思路,全面推行社内社外租赁价同等,所有门店、铺面一律实行社会公开招标,大大提升了资产收益。一是实现了场地经营市场化。原有承包经营的713个经营网点中,有533个实现对外租赁,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经营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二是实现了经营成份多样化公开招租后,经营成份变独家为多家,为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资金支持。三是实现了经营标的社会化。全系统70%的铺面门店租赁价格与市场价格接轨。据统计,通过对外招租,全社租赁收入已由原来的527万元增加到现在1300多万元,每平米收入达到200元。如日杂公司原有百花商场为内部承包经营,标的每年不到30万元,实行公开对外招租后,租赁收入年均突破100万元大关。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三大因素。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09〕40号文件,省政府出台了〔2010〕24号文件,这两个文件是指导新时期供销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二是党委政府和上级社的高度重视与支持。2007年,县委书记彭先政同志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供销社工作,调整和配备了新一届县联社领导班子。县长王洪斌同志于2007年9月份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供销社现场办公,解决了涉及收费、报建、土地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县人大、县政协也多次过问供销社工作,县政协还于去年9月专门视察了供销社,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并为供销社的工作鼓与呼。工商、建设、国土、房产等部门对供销社的资产重组,农资市场净化都给予了莫大支持。争取县政府下发了平政函〔2010〕24号《关于批转县供销合作联社加快发展和完善新网工程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供销工作有关问题的县长办公会议纪要》等文件。省社、市社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支持,在业务上加强了对我们的指导,这些都极大支持了供销社工作的发展。二是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和谐稳定的局面。经过改革的洗礼和市场磨炼,全系统干部职工昂扬奋进,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维护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成为我社各项工作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多年来我社一直无刑事案件、无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系统大局全面和谐稳定。